基于三国历史写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部顶尖的文艺作品,但是,它不是21世纪起点文,不是穿越历史文,所以注定它的故事脉络走向需要基于事实,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技术创作。
从《三国演义》创作的核心理念而言,华容道事件,是关羽“义”艺术形象在“忠义”矛盾之间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塑造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重要烘托事件,再加上史实是曹操赤壁兵败没有身死势灭,所以关羽放走华容道上的曹操,已然成为必然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关羽没放走曹操,那么《三国演义》该怎么写下去?唔.......大概,我想罗贯中老先生依然还会进行处理,用其他方式放走曹操。比如关羽在忠义之间难以抉择,最终选择活捉了狼狈的曹操,然后押到刘备跟前,诸葛亮对刘备晓以利害,阐述“三分天下”刘备集团想要崛起,就必须让曹操活着会北方去。大概两人一合计,会利用一些羁押漏洞,把曹操给放掉,然后,后面的故事依然可以写的下去,不违背历史。
说完《三国演义》,那么再来说一下“关羽在华容道私纵曹操及军队一事”是否符合史实。这一事件并非源自史料。《三国志•关羽传》对此事只字未提,而曹操一方的记载,在《山阳公载记》中说:
“公船舰为备所烧 ,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遇泥泞 ,道不通 ,天又大风 ,悉使羸 兵负草填之 ,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陷泥中 ,死者甚众。”
曹操逃命的过程虽然很狼狈,但明显也没有人伏击,所以就完全谈不上被人网开一面才能逃生。
或许有人会质疑,曹魏方的史料肯定偏向曹操,不可能把曹操那么丢脸的事情记录下来。但是《三国志》的作者,前蜀臣,降晋之后经历十年编史的陈寿,没道理不记载这个事情。
陈寿在蜀汉担任过著作郎,就是专门从事编修国史的,他必然是能够接触到很多蜀汉方面保存的资料,关羽私自放走曹操这种事情,堪称超级话题大事件,不可能没有任何记录。陈寿是在归晋之后才开始撰写《三国志》的,作为篡魏的晋室,对于曹魏奠基者曹操,显然如果有这种狼狈的黑材料,应该更加求之不得,也没有道理会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让陈寿对这一事件不敢记述。
所以《三国志》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只能说明这个事情根本不存在。
同时华容道这个地方,也不可能事先安排伏兵。曹操屯兵乌林,要逃回南郡,华容道是两者之间直线的中心点。走华容县是最捷径的路线,这一片都属于曹操控制的区域,并且在当时华容县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是一个重要补给点。
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是逆水而上,行至赤壁,打的是水仗,兵力都集中在一起,哪里还可能分兵深入到曹操控制的区域?关二爷再神勇,也不可能悄悄摸摸潜入到华容县附近,把曹军消灭,而距离华容县并不远的南郡治所江陵(湖北荆州)很近。南郡是当时荆州最重要的地方,曹操屯兵乌林大战的主要后方,不可能没有兵力吧。
华容道这条路,也就是从乌林到华容县城之间是没有直路可以走的,所以曹军溃败之后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境内后,再向西北浙奔华容县,而在这一片上有一篇很广阔的沼泽地带,到了南宋时期,都是百里荒地,这样一片泥泞的地区,怎么伏兵?
难道关羽是潜伏在沼泽中?周边都是芦苇,连条路都没有,曹老板军队很多人都陷泥中,一边砍芦苇,一边前进,死了很多人,这种状况怎么打仗?
综上所述,无论是史料分析,还是着手于“华容道”在历史上的地理条件,关羽都不可能在那里伏兵,一则刘备根本没有足够兵力分兵,二则这条“道”根本不存在,只是一条曹操撤退的路线,连“县道”都没有修过。
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未被关羽放走,这个假设成立那样历史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1:首先作为统一北方的曹操,如果被擒拿或宰杀,那样北方就会再次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人民饱受涂炭之苦,当权者进入混战以推选出新的北方一把手;
2:孙吴势必就曹操被杀之时,而吞并蜀汉,就现在历史角度来看,三国魏蜀吴,蜀国是国力最差的,如果曹操被杀,那孙吴肯定会这个时机大举伐蜀,以报荆州之痛,而且也可以扩大孙吴的地盘,以求和北方对抗;
3:三足鼎立的局面永远不会形成,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为称帝,但是他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坚厚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的功勋就不会有魏国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三国时代的来临;
其实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放水,诸葛亮深知关羽义字为先,曹操对关羽又又恩,他还派关羽去守华容道,这不是明摆着放曹操吗?马超、张飞随便哪个去守华容道,不把曹操抓住献来呀,但是诸葛亮派了曹操就是要均衡魏蜀吴的平衡关系,以免蜀国被灭,相互制约就不会。
历史就是曹操在华容道没有遇见埋伏,更没有遇见关羽。于是曹操从华容道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