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书法写经体有什么特征?

书法写经体有什么特征?

书法写经体有什么特征?

1058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5-24 14:01:24
共有5条回答
郁香墨
回答于 2018-11-22 23:00:27

关于书法的写经体,从古到今都有。古代抄写的一般经书居多,用绢抄写。可以用轴卷合而成,也可以是书页状。抄写经书一般性是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从右边第二页或第三页开始由上到下竖写。留出的第一页作为封皮或者封面,第二页印制闲章,标清出处及年号。二是写经体书法一般性正书居多,少量的彖书体。三是以小楷书法为主。其中有一部分是大中有小字,小中有大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字主要是正文或者重点文,小字都做注释分两竖排抄写。四是书法者要了解其中内容,并有所记忆加注情感注入到书法当中去。

青山红豆心
回答于 2018-11-29 06:38:44

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载体,佛教从汉魏开始逐渐传进中国。自北魏开始,写经体开始渐渐在佛教内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敦煌写经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5万余件敦煌遗书中,大部分为佛经,全部为手写体,艺术价值很高,部分写经书法体现了唐代书法较高水平。

早期的写经体多以南北朝字体和隶书入书,通常写经体笔法大都以王羲之的笔法为基础。初唐时期,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字体直接影响到民间的佛经书写。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年代,写经体渐渐成为书法领域里一种重要的书体。

写经书法具有浓厚的特色,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经生体”。《宣和书谱》中记载:经生写经时,数千字始终如一律,不失行次。

佛经抄写者由出家人、落榜的书生文人、佛教信奉徒等几种人组成,还有一种是在隋唐时期朝廷敕命抄写的官方专业抄经人。所以书法面貌多姿多彩,水平也参差不齐。官方的抄经者,一般功力深厚、法度森严,而民间抄经者,用笔相对拙野、无拘无束。如《善见律》作者国诠是唐太宗时代的著名经生,曾奉旨抄写《善见律》,其笔法以二王的《黄庭经》、《玉版十三行》为基础,笔法圆润纯熟,一丝不苟。

这些抄经文,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体式体态风格全凭书者发挥。笔者亦曾见过用草书抄写的经文。

写经文极少落款,敦煌传世作品也极少见落款。

《善见律》、唐人书《灵飞经》、隋代《妙法莲花经》、《转轮圣王经》等都是写经体珍品。初唐时期的《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后半、《方便品》前半被书法界权威人士称为“笔法骨肉得中,意态飞动,足以抗颜、欧、褚,实推上品"。

自家凤凰单丛茶
回答于 2018-11-22 14:12:56

感谢尚可网平台的邀请

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类型里,有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它就是写经体。这种特殊的小楷书法在佛家和书家的共同参修中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从汉魏开始,佛教逐渐传进中国。佛经的翻译与复制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载体。自北魏开始,写经体开始渐渐在佛教内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由于写经不完全是书法行为,还要给学习佛法的人来阅读,所以要求工整,易于识别,通篇字体均匀,这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或秀美,或端庄,或冷峻,或雍容则全凭书者发挥而为之。无论何风格,必须以精诚贯穿以始终。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上一定要达到和佛法最佳的契合,才能完整的阐述经文中表达的含义。写经最忌讳信手为之,乱画于纸实则乱心于人,与佛法违背。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法师。因出家前书画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出家后也常写佛经作为修行。曾拿自己抄写的佛经给当时的印光大师看,想让大师评论下自己的书法如何。印光大师看后未作过多书法专业的品论,只说:文人习气未脱。弘一法师听后忙请教如何写经?印光大师达到:唯有精诚。弘一法师听后有所开悟,后直至去世其书法都秉承“精诚”二字,以致晚年书法半点尘俗不落,成为一代大家。

在当时有四种抄写佛经。

第一种是出家人。在当时,佛法是通过佛经来传达佛法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法本来传播。比丘、比丘尼是最有理由来抄写佛经的。

第二种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知识分子。很多落榜的读书人都有过住在寺庙里面寒窗苦读的经历

我国最早的写经作品据说是 20 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在新疆土峪沟石窟发现的佛经抄本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残卷(藏旅顺博物馆),书体接近楷书,结构严谨、笔划工整,反映了我国早期写经的风貌。其后,抄写佛经得到大力弘扬,至唐代更是涌现大量的专业写经生,形成规范的写经制度;宋以后,印刷经文取代了手工抄写,抄经写经活动逐渐式微,但又在文人士大夫和高僧大德那里得到成熟,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如此,后世便留下了广泛的佛教抄写佛经书法作品,实为一艺术宝藏,就敦煌书法经卷而言,仅藏经洞的发现就超过了 4 万多件,“如此众多的墨书资料的发现无疑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充实和深入的可能性。同时也把我们的视野引向更广泛民众书写文本,从而将书法史的视角伸向更辽阔的空间,摈弃传统书法史官方书法一枝独秀的狭隘局面,使得书法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写经之样式为卷轴,即所谓卷子本,其格式为一行十五字乃至二十二字,上下及行间均以淡墨之丝栏区划之。在书法样式上,于六朝时代系以一种所谓之六朝体(如隶书、八分书等)书之,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写经体。至隋唐之世,此风更为普遍。然至唐末宋初之后,因印刷术之勃兴促成藏经开版之流行,写经之风气始告衰颓。

写经体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写经体多为隶楷。汉魏之时,书体由隶书向正书过渡。此时的抄经卷子,书法多为隶书,还保留隶书的按捺明显、重笔突出、字形略扁等特征,后来则完全进入楷书阶段。佛经最初翻译成汉文时即是用正书体来书写的,用正书体来书写经文应为当时最合适的情况,原因不外乎下面两点:一是正书体书写工整,能够表现佛教徒的虔敬之心;二是正书体容易识读,最初的佛经写本作为模板供人抄写时能够尽量避免出现错误。从现存早期佛经写本的书体来看,早期写经所用的正书体与隋唐时期标准的楷书还有相当的距离,在结体、用笔方面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诸佛要集经》的题记这一写于西晋元康六年(296年)的写本其书法是很典型的例子,结体已经由扁平趋于方正,横划起笔处较尖、收笔处较重,这应是隶书横划“燕尾”的留存;捺划的收笔也往往较重;几乎每一字有一笔较重,富有节奏感。其次,写经体有其自身的用笔特点。写经一方面要求笔画工整以表虔诚,另一方面由于需求量大又要求抄写迅捷。华人德《论六朝写经体———兼及“兰亭论辩”》指出:“故写横画都是尖锋起笔,不用逆锋,收笔处重按,转折处多不是提笔转换笔锋,而是略作顿驻后再调锋,以取劲疾。”这种略带程序化的书写体是六朝写经体的雏形和基础,也是写经体样式形成的来源。

由于写经一般有乌丝栏固定,每行字数一致,通常每行抄写十七个字,以便于计算和校对。因为主要以旧的经卷为底本依样照抄,所以逐渐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规范和程序,不容许加入自己的艺术创造和想象,所以写经体承袭有序,绝少变化。上述写经过程中形成的书体就此沿袭了下来,虽然时代变迁,人员更替,但书风变化不大,又由于此一书体面目的形成在六朝时期,故而有了所谓的“六朝写经体”之说。

“写经”,是我国一种民间风俗。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普遍在民间流行,它是以佛教的信仰为心理基础,以寺院为集散中心的一种全社会的文化活动。先民们承先启后,以最大的毅力,用抄写佛经这种形式,来表示对佛门的皈依,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和奉献,对社会所尽的功德。因此,全社会各阶层,无论官署,庶民,僧俗百姓,都投入这项活动,源源不断地将写成的各种经卷汇集于寺院。”写经体的产生首先是在广泛流布和大量需求的背景下,由专业受雇的写经生们以一种较为迅捷的方式书写,在抄写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劲疾秀妍的楷书字体,从而形成了写经体。另外,写经生并不一定需要具备专业的佛学修养,抄经制度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所以后世写经生往往是依照前辈的抄经样本进行誊抄,抄写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这种写经体,导致这种书体在后世一直保有延续,形成了佛教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以上就是本人的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愿与交流。





糖友日记
回答于 2018-11-22 18:12:22

谢邀。书法有五体,篆隶草行楷。一般写经的话,多用行楷两体,隶篆很少。经文抄完的落款,一般用某某沐手,以示虔诚。

三马斋眷侣书法
回答于 2018-11-24 12:29:37

谢谢邀请。写经体始于魏晋,其书体特征诸君已多表述,不再赘言。当今抄经书家之众,不逊于古。尤其是《心经》、《大悲咒》等,随处可见。书体上以楷书为主;选用的书写材料更加丰富,包括专用纸张、用墨等,均已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局面。真的可喜可贺。就殊胜角度说,写经用墨以金墨为上,朱砂为中,墨迹为下。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