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特别是汤剂中药,通常都味道不好闻,甚至连喝的茶
也比较苦。一些人受不了,服中药喜欢加糖来改善口感,特别是有些小孩没有糖就不吃中药。煎服不方便且口感不好,这也是中医药在今天不被人接受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吧?
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是为了治病的,还是要听从医生的话,不要随便加糖,
不论中药,西药都如此,除非是病情需要,治法特殊才能用糖。
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有些药是不能与糖同服的,加糖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危害健康。不多说,看下面的一副长图共5张,金盾出版社的《家庭用药知识240问》的解释。
还有,有些病服药是绝对不能加糖的,最典型的是"糖尿病"。这种病本来就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减少,不能促进人体各个组织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阈值)",于是糖从尿中排除,成为糖尿病。这种病本质是人体机能下降而虚,不能利用从食物中吸收而来的糖,所以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以"吃得多,喝得多,尿多带甜味,而身体消瘦"为特征。本来血糖就高,服用药物时,再加糖,会雪上加霜,加速并发症的出现。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性["温,热,寒,凉",还可以有"平"(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比较缓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主要对哪个或几个经络,脏腑,部位起作用),升降浮沉,以及毒性等等方面。这里说说与本问题相关的"五味",同时穿插现代医学《药理学》
的中药理研究概况照片。
五味包括酸(含"涩"),苦,甘(甜,含"淡"),辛(辣),咸。五味与中药(材)的实际口尝滋味有一定的关系(神农尝百草),但更多是以药物的功效为主要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辛(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等辛味药,绝大多数含挥发油。中医认为:辛先入肺(五行二者均属金)(《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以下几段末出处相同)。
甘(甜)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胃不合,拘急疼痛等证。比如党参,熟地,饴糖,甘草等甘味药。甘先入脾(五行均属土),故糖可以补益脾胃虚弱。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 。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泻肺气;;常用于里热实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等证,如栀子,大黄,杏仁等等。燥能燥湿,苦而温的药能燥寒湿,如苍术,草果,羌活等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连,黄芩,黄柏等等苦味药。苦先入心(五行均属火)。
酸(涩)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五倍子,赤石脂,乌梅等酸味药。酸先入肝(均属五行中的木)。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疬,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瓦楞子,芒硝等咸味药。咸先入肾〈均属五行中的水〉。
另外,淡味:有渗湿,利水〈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等淡味药(淡味附于甘甜味,五行属土,土克水,脾土主运化水湿)。
可见,中医药的"五味有其特定含义,作用。"苦,甜"相对,治病救人时是不能随便乱用的。
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人)","睇(di四声,斜着眼看)戏睇全套,食嘢食味道",
各有五味美食的偏好,比如山西的老酸陈醋,四川湖南贵州等省市的"麻辣川菜,火锅,
酸辣汤〈面〉,'老干妈'辣酱"......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食物味道各有所爱,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特殊时期的口味,如女子怀孕后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酸性大的食物,民间甚至有"酸儿辣女"
的趣闻经验......可见,其实许多中医知识离我们并不远。
糖也分很多种:白糖,红糖,冰糖......各有不同的营养,乃至医疗价值。中成药"炼蜜为丸"用的多是蜂糖(蜂蜜),
补益脾胃气血多用红糖饴糖等 ,食疗咳嗽哮喘等则多用冰糖,"蔗糖"多用于中成药的辅料,比如"板蓝根冲剂"就有蔗糖......
故而,不能因为药苦就随意加糖,加不加,怎么加,应该听经验丰富的医者,医生医师的。
一般的是可以的,除非是血糖高的。
最好用蜂蜜,即可以改善口感,又不能影响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请热;熟则性溫,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至中,故能调和百药,与甘草同功。”
可以加。但是,古人真言;苦口良药利如病。逆耳忠言利于行。只有患了重病的人才能下得了狠心克服苦味的这一关。
喝糖水可以,千万不要加中药
糖有温性,良性之分。红糖性温,冰糖,白糖,蜂蜜均偏凉。温热药不能加寒凉性的东西,寒凉药当然也不能加温热的东东
給小儿可以加冰糖。治疗小儿的止咳方中我在方中就加三十克冰糖。
糖有好多种,建中汤加饴糖有些药用蜜糖炮制,加庶糖不行,甜入胃会变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