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问题补充: 一年一度端午节到了,人们庆祝节日之际,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产生的呢?

1058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5-31 05:16:47
共有69条回答
中国纪信忠义文化研究
回答于 2019-05-17 21:57:03

屈翁跃身汨罗江

千古离骚成绝唱

年复一年五月五

神州大地粽飘香

用户66937293585
回答于 2019-05-23 21:31:12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爱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后,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为了防止江水里的鱼吃屈原遗体,包粽子投放汨罗江……屈原投江日子是农历5月初5,后世为纪念他,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安莲书画
回答于 2019-05-23 14:50:27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http://www.idouzi.com/news/2268-cn.html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申艳群1n6j
回答于 2019-05-23 21:36:30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儿哎只试论其辞,以相传言,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大,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叶、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北陌小二哥
回答于 2019-05-23 21:58:03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官被越国收买,谗言陷害伍子胥,致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并把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也有人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相传曹娥父亲打渔时溺水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便于五月五日投江救父,并于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被传为神话。

恢复新北京共识绿色引
回答于 2019-06-07 17:39:46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又有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静修执着
回答于 2019-06-07 09:34:31

纪念屈原的节日后发展成粽子节

黑赤鱬牙
回答于 2019-05-23 22:43:51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5]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

米凱勒叔叔
回答于 2019-11-17 21:21:51

纪念屈原

李世闲
回答于 2019-07-03 08:15:29

你好,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龙的节日》一文中,将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论点。根据他的论证,粽子流行的地方必定是产米地区,端午的习俗则不仅与屈原相关,更是和伍子胥、勾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上所述,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或许便发轫于吴越之地。

其次,古代的江边居民,将五色丝线系在手臂上,以图祛除邪祟。除此之外,人们将挂菖蒲、编艾草、以及食用粽子,都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了祛除邪祟的“组合拳”。此时的这些习俗,已经和我们今天的端午民俗愈发接近了。

最后,针对邪祟的祛除仪式,成为了中华千年文明亘古不变的目标。古代的江边居民,将五色丝线系在手臂上,以图祛除邪祟。除此之外,人们将挂菖蒲、编艾草、以及食用粽子,都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了祛除邪祟的“组合拳”。此时的这些习俗,已经和我们今天的端午民俗愈发接近了。

这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分享,谢谢!

布衣荆钗
回答于 2019-05-23 23:28:47

端午佳节饮雄黄,挂艾蒿,包粽子,划龙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苦劝楚王无果,愤恨投入汨罗江后,百姓怕鱼虾吃屈原的身体,就用楝树叶包饭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吃的粽子。屈原最经典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翻译就是在追求真理方面,到家还很长,但我将会百折不挠,不遗余力的去探索,追求。

十三哥喂
回答于 2019-05-23 21:09:27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是采用龙舟竞赛形式以祭祖,现在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跳汨罗江,人们便将粽子等食物扔进汨罗江,人们相信,大鱼有了食物吃,便不会吃屈原。

如沙的时光
回答于 2020-06-25 13:34:35

一般的说,是为了几年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屈原又叫芈原,楚国的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后楚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屈原放逐。

屈原报国无门,后听说楚国被秦国打败,楚王被擒,悲愤之下跳汨罗江而死。

当地百姓听说屈原跳江,纷纷划船来解救,但连尸体都没有捞到,于是将祭品江米等物抛入江中请鱼虾吃大餐,让它们不要去侵害屈原的尸体。

后来由此留下两个端午习俗:赛龙舟和吃粽子。

简要的说大概就是这样。

天骄傲狂
回答于 2019-11-17 20:59:42

为了纪念屈原

涛涛61261692
回答于 2019-11-17 21:40:20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正源文史馆
回答于 2019-06-07 14:06:54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大渡河网
回答于 2019-11-17 20:59:21

其实最直观的说法应该是,龙图腾和天象的崇拜,当然也有人说是祭祀屈原,但是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有了。

娜姐记生活
回答于 2019-06-11 21:02:48

以前说纪念屈原,

老刘87078
回答于 2020-06-25 15:53:51

谢谢邀请回答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谦子
回答于 2019-05-23 21:49:43

有民俗专家说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祭祀水神的活动,其历史比纪念屈原的民俗要悠久得多。

龙尾坡居士
回答于 2020-06-10 11:08:48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茶胖子
回答于 2019-05-23 21:50:47

屈原投汨罗江。

我有你不懂的执着8836
回答于 2019-11-19 09:01:19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端午节由来已久,是全中国都过的节日。端午节来历大家熟知的要数纪念屈原了。据说屈原当年跳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水中的鱼虾吃掉,便做了很多好吃的投于江中,让鱼虾来吃好吃的而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习俗推广至全国。

不凡的梦儿Qhe
回答于 2019-06-08 12:48:42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1][2][3]

你好君真
回答于 2019-06-20 21:30:31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老毕实验室
回答于 2019-11-18 15:26:25

你好,好开心回答这个问题,端午的由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从现有资料来看,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最早出现了“端午”这一说法:“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当然,也有另一种理解: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成为节日,其原因就不在于其字面意义了。其实,对端午节的起源研究甚多,而且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从目前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来看,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这一观点似乎最为科学,这一观点甚至可以从屈原那里得到印证,屈原所作的《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分明就是龙舟竞渡的景象。

不过,古往今来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有些牵强附会地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纪念屈原了。

现有资料显示,早在南朝时期,梁朝的吴均就在自己所著的《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这一说法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流传至今,广为人们接受。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同时,屈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屈原的爱国美德与文学才华受到了后世的无限景仰,而他的悲剧式命运更引发了世人的深深感慨,这是“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被人们所接受的根本原因。历代慧心绣口的诗人们,更是为之写下了很多华彩诗篇。

端午节的习俗

1

品 新 粽

粽子是一种以粽叶包裹糯米等蒸煮而成的食品,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 米一行, 粟一行, 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 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明朝的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每逢端午,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作为重要的端午习俗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

赛 龙 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龙舟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 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在发展演变中又被各地人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蕴。现在,龙舟竞赛已经成为竞技型的现代体育项目,其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

3

配香囊、悬艾草、缠丝符、饮雄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一件重要物品。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祈求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人们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就叫作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饮品。看过“白娘子”这个神话传说的人,一定都还记得雄黄酒让白娘子变身的桥段。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雄黄酒有驱妖避邪、杀虫解毒的功效。雄黄酒不仅可以饮用,在端午节人们还往往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希望能帮到大家,谢谢。

广西华华
回答于 2019-05-23 20:36:53

端午节起源于龙腾祭祀。屈原正好那天抱江,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屈原当成了端午节的形象大使。

回答于 2020-06-25 13:06:25

谢谢邀请我回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而产生的。爱国诗人看到破碎的家园,写下《怀沙》之后就投身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精神,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划龙舟等。

回答于 2019-05-23 21:57:41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69条/2页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