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大环境整体和平的情况下载军,是历朝历代(纵向)也是现今各国(横向)减少政府财政开支的主要手段;
二、清朝是满人建立起的,为保全其族人(整体数量上与汉族相比很少)利益,先裁撤汉旗是很正常的;
三,裁撤汉旗,令其解甲归田,相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且也能提高些财政税收,这也成为豢养八旗子弟的税收来源之一;
四、乾隆后期,政府财政吃紧,必须开源节流。
欢迎大家前来围观本次答题~喜欢的右边点击关注!
众所周知,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在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后就去世了,剩下的问题就抛给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了。而后金能够迅速地突破山海关,推翻明朝政权,夺取整个中国的统治权,仅仅靠入关的十几万满八旗和蒙八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数量众多的汉军成为了清军能够一统中原的重要保障和依赖。那这些汉八旗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为何在帮助后金打下天下后又被出旗为民呢?
一、汉八旗精于火器,善于复杂地形作战。清朝之所以能够平定中原,推翻明朝统治,善于复杂地形作战和精于火器操作的汉军功不可没。因为无论是满族的满八旗还是蒙古族的蒙八旗,他们都只善于在平原上坐在马背上拉弓射箭,在复杂地形的中原地区根本发挥不出作用来。而汉八旗可以弥补后金军力上的不足!可以看到的是,清朝入关之初只有12万旗兵,其中满兵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仅仅2.4万,如此少的军力如何去征服中原?于是,后金的皇太极和多尔衮就想了要去大量招降明朝军队,将其中实力雄厚的将士编入汉八旗,许以高官厚禄,凡入汉八旗者都可以吃铁饭碗吃皇粮,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这样既能够吸引明末士兵前来投降,又能够激发汉军的作战激情!逐步壮大了后金的军队实力!
二、社会稳定,战争减少,汉八旗人数膨胀,兵额少旗人多,财政补贴压力逐渐增大,八旗生计问题逐渐凸显。进关之后社会逐步稳定下来,战争的次数也没那么多了,而八旗也逐渐养尊处优起来,八旗张口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从军的人越来越少,财政补贴生活费用的数额也就越来越大,在康熙年间这个政治问题就已经凸显出来了。
三、满汉两族矛盾日益突出,统治者开始不信任汉军。相信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清楚里面有这么一段:汉人姚启圣奉旨担任福建广东两省总督,总理收复台湾事宜。期间在沿海驻军处满汉两军矛盾重重,时常发生斗殴流血事件,不得已,姚启圣上书康熙帝,将福建广东沿海的满军调离该地区,康熙召开会议,会议上诸大臣纷纷表示反对,理由是姚启圣是汉臣,留下的又都是汉军,很难保证他不会勾结台湾一起反清复明~虽然后来康熙选择相信姚启圣,但也迟疑了许久,也做了应对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康熙年间统治者们逐渐对汉军的不信任。所以,既然要裁撤旗人,当然要选汉八旗的裁了~
四、八旗军队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满蒙是一家,清朝的许多皇后妃子都是蒙古族那边嫁过来的,裁撤了满蒙旗人有许多人都不会愿意的,清朝的统治者也当然不愿意得罪他们!汉八旗虽说在清朝入关之前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毕竟不是自身的血脉,只是当时的招抚政策而已,以汉制汉而已,如今战争少了,利用价值也就不大了,就只能选择汉八旗了~
所以,乾隆帝看到其中问题以后,就划定标准,除了“从龙入关”的东北辽东汉军以外,其余的统统划入出旗为民的名单里。政策实施后,到了嘉庆年间,本来有44万汉八旗军民此时已有不足19万了。这样一来,既削弱了汉军实力,让汉军即使有反清复明之心也有大清复明之力,又缩减了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去贴补国家更需要的地方,比如自然灾害、城市建设、水里,工程等。但也导致了部分被逐出汉旗的人不服,为民之后就开始造反,反对这一政策,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
可以说,那时候的汉人军队为清朝拼命打江山,到头来坐江山的时候却被人扫地出门了,何其哀哉!
以上便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为回答可以的不可以的都在右上方点个关注吧~
乾隆时期生齿日繁,满清财政已经难以维持八旗开销。所以就开始搞出旗为民。
1742年,乾隆下旨,宣布允许汉军旗出旗自谋生路。说起来自愿,实际是强制。除自关外就入旗的汉军旗外,其余均在出旗之列。此后又下令下五旗释放包衣等出旗。
雍正元年的1723年,汉军等大约44万,占八旗总丁口的72%,到乾隆退位后嘉庆元年的1796年,汉军旗的占比只剩下43%,可见汉军出旗数量之多。
- 下一篇:什么牌子的平板电脑好用又耐用?
- 上一篇:安徽审计学院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