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从袁崇焕的死,可以看出崇祯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袁崇焕的死,可以看出崇祯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补充: 袁崇焕镇守辽东,却被崇祯所杀,是否能从他的死分析一下崇祯这个人?

1033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6-02 05:22:38
共有10条回答
书华36
回答于 2019-04-20 14:54:33

谢谢邀请!

袁崇焕是文人,文人掌兵。明末大将,他的死,让人扼腕叹息,死相极惨,被凌迟,几千肉片被人用银两购买,分而食之。

他在抗清(金)前期,颇有作为。曾孤军奋战,力挽狂澜,声望颇高,深受想有一番作为的崇祯帝器重,崇祯将其视为肱骨之臣。在很长一段时间,袁崇焕要风得风,要雨有雨。袁崇焕也志得意满,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要五年灭金。但袁崇焕壮志未酬,不仅失去崇祯的信任,还被凌迟,原因何在?

一、袁崇焕缺乏谋划大局的能力。在上任初期,袁崇焕据险打了几次险仗、胜仗,后来熊廷弼被诛杀,袁崇焕统管抗金前线。他几次避开朝庭,与皇太极私下议和,这不仅超出了他的权限,也超出了崇祯的底线。他不从大局着眼,私自诛杀总兵毛文龙,使抗金失去敌后的根据地,失去战略支撑,致使毛文龙的部将惶惶不可终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了后金。我们不能说这几个鸟人应该投降,但袁崇焕的刚愎自用,急功近利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削弱了抗金力量。这些叛将投降时带去的大炮,成了后金攻城的利器。

二、无法兑现抗金的承诺。当时袁崇焕表态五年灭后金,崇祯帝此人一根筋,就认准了五年。五年等来了什么,等来的是后金兵围北京城,北京四周生灵涂炭,百姓陷于无尽的战乱之中。其实那个时候,后金蒸蒸日上,大明江河日下。袁崇焕深知,能挡住皇太极的进攻就不错了,何谈消灭?当人问起此事,袁崇焕满不在乎,说慰上意!意思说是忽悠皇帝的。你忽悠百姓尚可,崇祯也算明君,你忽悠他,他杀你不商量。

三、后金离奸。皇太极知道,大明能打仗的,袁崇焕算一个,如离间计成功,则事半功倍。便不时造谣,说袁崇焕与后金有这默契,那协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崇祯本就疑心病极重,结果离间成功。

四、指挥失误。在袁崇焕后期,面对后金的进攻,袁崇焕无计可施。后金越过袁崇焕的防线,一路杀向京师。袁崇焕打不过,率主力在敌人后边远运的跟到了北京,大明朝野震惊。袁崇焕想当然的想让后金到京城后,利用北京高大的城墙,全国勤王,内外夹击金兵,将金兵一并消灭于北京城下。他就不想想,北京系大明首都,是个打仗的地方?在北京城开辟战场,皇帝还睡觉不?还有百官恐惶,百姓遭殃,袁崇焕的这个做法犯了众怒。袁崇焕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骨感,其小聪明为被杀头的重要原因。

崇祯当时杀了不少抗金、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他不在乎再多杀一个袁崇焕。

老猫谈史
回答于 2019-04-21 00:20:53

谢邀,袁崇焕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抗清英雄,但是这个著名的将领在历史上具有很大的争论性,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这一行为就是自毁长城,人们对袁崇焕的死也是非常惋惜,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袁崇焕固然是明朝后期的钢铁长城,换句话说,他也是明朝后期东林党和阉党的政治牺牲品。其实他的一些事情办的极为不妥。

按道理说,将领无论官职多大也要听皇帝的领导,在袁崇涣杀掉朝廷重臣这一事来看,这也决定了他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不听朝廷调遣,私自与后金议和(其实无论事情的对与错,他犯下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不听皇帝命令)。还夸夸其谈向崇祯皇帝保证五年之内平辽,其实袁崇焕说了之后就有点后悔了,但无奈话已经说出口了,再收回去就是欺君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跟后金打仗。其实这两件事已经为之后的被离间埋下了伏笔。

直到后来,皇太极用了一个离间之计,派人散步袁崇焕要造反的传言,导致多疑的崇祯皇帝将其打入大牢。但是崇祯皇帝就算再多疑,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一下子将这个钢铁长城给除掉,我认为导致崇祯皇帝下杀心的最终原因还是他对袁崇涣的一个长期容忍的爆发。

可以看出虽然崇祯皇帝非常渴望重新复兴大明王朝,但是这个皇帝的心胸有点狭隘,在做事时期只考虑了个人感受,将国家安全一下子抛到了脑后,虽然崇祯皇帝忧国忧民值得人们的同情,但是他的性格缺陷和用人缺陷也注定了明朝将会走向覆灭。

书生季赛争
回答于 2019-04-20 13:13:05

谢谢邀请。

从熊廷弼到袁崇焕。他们都是明朝末年的苦命将。他们一方面要斡旋于朝廷之中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出新故意的去抗御外辱和皎平内乱。

明朝末年的将领都是不幸的,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农民起义军和外部的敌人。最关键的也是最大的敌人,是朝廷本身,是皇帝本身。

一方面朝廷需要这些将军,皇帝需要这些将军去勘平内乱,抵御外敌。但是他们又不信任这些将军,他们怕这些将军佣兵自重,篡位夺权。一方面他想放手让别人去做事,但另一方面又希望把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明朝崇祯皇帝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更是明朝末年数位皇帝的共同思想。

崇祯这个人,他17岁登基为皇帝做事有雷厉风行,果断刚毅的一面,也有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一面。

他一方面想要整肃朝廷,勘平内乱,做一个中兴大明的,不是明君。另一方面,他有卓异侠而诡诈。对朝廷里面的大臣百官10分的不信任,一方面他需要牢牢的控制住这些成绩,另一方面他又需要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事。他不是没有政治才能,但是时代太混乱,社会太混乱,他没有办法。他只有通过猜忌,通过权谋之术来控制这些大臣。在他在位期间,短短的17年,光是内阁首辅就换了40多个死在他手下的名将不计其数。他最大的错误就是相信了努尔哈赤的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这是历史公认的。但是崇祯皇帝真的中计了吗?他真的是中了反间计才杀死袁崇焕的吗?

从崇祯皇帝的性格和政治手段来看,他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上当。他杀死袁崇焕,那是早有预谋的。当袁崇焕还是一个6品的小官的时候,他就夸下海口,说三年之内(或者5年)毕竟平定辽土肃清外患。可是三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努尔哈赤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强了。当时崇祯不过才登基两年,他完全有时间去等着袁崇焕平定辽土。但是明朝国内的农民起义,根本给不了崇祯皇帝时间。

所以袁崇焕必须为他的海口付出代价。他就死了。

崇祯皇帝是一个苦命的人,他怨天尤人。他无力回天。他面对大明王朝的江河日下,一心想要做一个中兴之主。但天道循环,也不知是报应不爽,还是天意弄人他竟成了亡国之君。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无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遗憾的失败者。


蝈蝈的文史原创
回答于 2019-04-20 11:56:31

从袁崇焕的死,可以看出崇祯帝在性格上的

影视剧中的崇祯

1.崇祯帝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袁崇焕在明熹宗时期就是大将,取得了辉煌的战功,也受到朝廷的重用,后魏忠贤当道,他不可能允许袁崇焕得皇帝的恩宠,于是献计迫害,袁崇焕愤而回家。后还是崇祯帝重新启用,这样看来崇祯是一位有主见的君主,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崇祯的无主见就暴露出来,本来袁崇焕解京城之围是有功的,但是又是因为身边人进谗言,皇太极使反间计,他重用袁崇焕的主见又动摇了,将袁崇焕下狱杀害。

袁崇焕
画像

2.崇祯帝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一方面他启用袁崇焕希望能够打败清军的进攻,保大明江山的稳定,但另外一个方面,他又对在外打仗的袁崇焕不放心,打胜仗了则欢天喜地,又是奖赏又是犒劳的,一旦打败仗了,脸就拉大下来,认为未尽心尽力,实质上他对袁崇焕一开始就是持有怀疑的太对,尤其是大明处于危难之时,而其又是与关外的大清战斗,如果袁崇焕直接投降,则大明会迅速溃败灭亡,所以,多疑的性格最终还是让其做错了事,杀掉了袁崇焕。

影视剧中的袁崇焕

3.崇祯是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他重新启用袁崇焕看似他会识人,但其是无奈之举,清军大举进攻明朝,而明朝朝内又没有可用之才,在众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才再一次进入他的视野。袁崇焕在明光宗时期就已经战功赫赫,崇祯应该知晓他的军事才能,即便清军采用反间计,其也应该知晓,如果他想反在万历年间就可以而且有机会反,但他没有反。此次你又很重用他,又赐尚方宝剑,他怎么能反呢。同时,崇祯对魏忠贤余党清除不利,朝中仍然有其余党,这些人为了替魏忠贤报仇,如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

4.崇祯是一个不会借鉴历史兴衰教训的人。作为当朝皇帝,其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一代有为贤君,以往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经验他应该都一清二楚,知道国家兴盛的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人,重用贤人,能人,坚持疑者不用,用者不疑的理念,把能够护国强国之才仅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亲贤臣,远小人,而崇祯没有做到,本来可用之才就少,又不好好珍惜,其国必灭。

以上就是我对崇祯是什么样的人一点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仁者厚德载物
回答于 2019-04-20 19:56:37

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明朝的头号抗金名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后金暨满清的开国雄主,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阿巴泰、豪格、德格类、岳讬、瓦克达等后金军最强主力的悍将,全都是袁崇焕的手下败将,可以说民族英雄袁崇焕击败的对手是中国历代名将中最强的,袁崇焕是实至名归的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而且是唯一让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畏惧的明朝将领。

可袁崇焕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却被崇祯帝朱由检自毁长城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可以看出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位虚荣心强、刚愎自用、多疑残暴的皇帝,明明袁崇焕在1629年六月就提醒崇祯帝朱由检加强北京北部蓟州地区的防务,防止皇太极西向窥视中原,但崇祯帝不但无动于衷,反而逮捕袁崇焕派去加强蓟州防守的部将。导致1629年年底皇太极带领十万后金主力长驱直入进攻北京,明明是崇祯帝自己的失误,却为了自己所谓中兴明君的面子,把皇太极进攻北京的责任全部归咎于镇守关宁锦防线的袁崇焕身上,甚至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丧心病狂地陷害袁崇焕为了与皇太极议和而引狼入室。

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带领几千关宁军千里迢迢救援北京,却被崇祯帝朱由检拒绝进城修整,在崇祯帝的纵容下,北京城的明军甚至辱骂杀害关宁军士兵,袁崇焕的关宁军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露宿城外的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战,打退几万后金主力,使北京城转危为安。但崇祯帝朱由检却恩将仇报,自毁长城陷害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可以说崇祯帝虽然兢兢业业节俭自律,却是一位比昏君暴君更可恶的皇帝。

崇祯帝残酷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却祭奠投降满清的大汉奸洪承畴,宴请救援延误的大汉奸吴三桂,可见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皇帝,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满清取得天下的最大功臣,难怪满清要为其向李自成“报仇”,为其歌功颂德,但满清却杀害了崇祯帝的全部儿子。崇祯帝一生做的都是亲者痛仇者快的功绩,是一位比戈尔巴乔夫对敌人更无私奉献的亡国之君。

方圆君2022
回答于 2019-04-20 11:25:32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那也可以算得上是大明朝的又一“明君”,他一上台便除掉了大太监魏忠贤,并广施仁政,试图将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从死亡的边缘给拉回来。只可惜,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是腐朽不堪,官员怠政,国库空虚,士气低沉,要想翻盘谈何容易?所以,面对这样的艰难窘境,崇祯皇帝再怎么有本事,也没有作用了。

但是话说回来,那时候的明朝可不是一个忠臣都没有的呀,再者说,明朝的敌人是皇太极领导的清军,但毕竟他的军队是在关外,想要打进北京城也不容易啊。但为何还是败了呢?

有人说,是因为朱由检杀了两位镇守辽东的大将,一位是熊廷弼,一位是袁崇焕。也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死,才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再者说,朱由检为何要杀这两人呢?这岂不是自断臂膀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人。

首先来说一下熊庭弼这个人,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并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受命巡按辽东。后又在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替杨镐经略辽东。为了抵御外来之敌,他在此地开始实施一些列的军事措施,什么打造战车,制作火器等等。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破辽阳,明熹宗再次任命他为辽东经略,但因为和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最终导致广宁失守。而熊庭弼也沦为了阶下囚,天启五年被杀。

熊庭弼的死,首先在于广宁失守,致使他身陷牢狱,后又陷入党争之中,要知道,皇帝对于结党营私之人是非常痛恨的,为何呢?因为党争对于皇权的巩固有着极大的威胁。熊庭弼前身为楚党,但与此同时他还和东林党关系密切。在当时大明王朝极度复杂的党派里,任何“另类”于阉党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遭到破害。而熊庭弼也是如此。

那么袁崇焕又是死于何故呢?

其实,袁崇焕的死也更党争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袁崇焕是一个军事能力非常强的人,在当时他的粉丝还很多,名气很大。特别是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这也使得他名声大噪。但是因为和魏忠贤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所以便辞官回家,

直到朱由检继位以后,才重新启用他,并于崇祯二年的时候击退皇太极,这使得朱由检更为器重他。但是,魏忠贤的余党也没有放过他,便随着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此时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也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惨遭凌迟处死。

首先就问题来说,熊庭弼的死并不是崇祯年间的事,袁崇焕的死才是。虽然两人死的时间不同,但是其原因都大同小异,都是党争所造成的。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些个人和皇帝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其党争问题确实导致他们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们就拿袁崇焕的死来说,他的死是被阉党弹劾,是皇太极实施的反间计造成的。但是,结合一下当时的现状来看,朱由检面对的是一个快要落下的国家,他所能掌控的东西实在是太少太少,在大量缺乏忠臣义士的大明朝,朱由检不敢相信任何人,因为他知道,在这样复杂且艰难的环境下,只有将奸臣除尽,广施仁政,才能有逆转的可能。而阻挡这一切的便是那些奸臣贼子,而造成现在这样局面的,还是那些奸臣贼子,那些党派人士。所以,在这样复杂且多变的处境下,朱由检杀了袁崇焕也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所以,总结来说的话,崇祯帝实际上还算得上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虽然他直接导致了袁崇焕的死,但是他杀掉袁崇焕的背后,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那些所谓的党派提个醒。不过,这最终也没能抵挡住明朝的灭亡。

香烟130682
回答于 2019-04-20 10:00:10

末代皇帝崇祯?昭宗永历才是末代皇帝好吗?

TeaC
回答于 2019-04-20 11:26:14

谢邀!

我觉得不是说崇祯是怎样的人,而是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可能已经陷入了极其恶性循环的环境,包括朝堂内外的环境和君臣关系环境,包括体制内体制外。崇祯一个人即便一开始心里很清明,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呆就是十几年,各种压力四面八方逼迫之下,他的心理能有多强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同意或者决定杀袁崇焕的时候的崇祯,早就不是原本刚继位时的那个信王了。我一个今天的普通人,有了一定生活和工作阅历之后,都能深刻体会社会环境自己的影响,何况崇祯这样一个几百年前,意外地被皇兄临终拖付重任、而他自己原本是个天生地不适合担任这个重任的人呢。相信我们各自都有体会,有时候实在顶不住时我们可以选择逃离,可崇祯有这个选择吗?他把那么大的信任交给了袁崇焕,可袁崇焕其实是很大程度上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的,这不是坑了崇祯吗?唉,叫我们今天的人说什么好呢。

品史君
回答于 2019-04-20 17:31:22

崇祯的性格可以说是复杂多变的

崇祯在除掉魏忠贤阉党时表现的非常机智,虽然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但是他非常多疑,喜欢猜忌大臣,非常不信任文武百官,频繁地调整官吏,动辄杀伐,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又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崇祯虽然屡下罪己诏,但是苛捐杂税仍旧层出不穷,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众多。而袁崇焕的死因也是因为阉党余孽的污蔑,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加上崇祯本人的猜忌,最后导致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除了他自己。

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可以说是反复无常。

孤王头痛欲裂
回答于 2019-04-20 10:18:51

熊廷弼死在天启年间,关崇祯什么事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