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坛经》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坛经》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坛经》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1055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6-02 17:16:26
共有10条回答
圆拙
回答于 2018-09-30 11:05:50

《坛经》:启开人无尽妙德智慧方法

《坛经》,禅的教授,不同于一般的禅定,这是圆顿法。依据中华圆顿一乘判教的理法,最初一会下手用功,就知道你最后的结果:因赅果海故。

《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云:”一切世间的资生事业皆与实不相违背”。 汉传佛法的特性,入世出世不二,这在现前一念中就能观行,不是成就了才去度众生,而是要悟一念中一切法本自具足,在一念中观一切法本自具足,就能在现前之事中,生发显现无尽的智慧,这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启开本性的觉法,《坛经》《起信论》《椤严经》天台宗禅宗贤首宗,都是这种修法。在现前的凡夫一念心上观无尽的利生、自我解脱、法身之理,这叫因赅果海,不了这圆、顿妙旨,把悟道成佛利生放到遥远的未来、来生、无量劫,这不是汉传的智慧之法。 胡来胡现,汉来汉显,今天还要说,西来西显。佛法在中国,他过去所显现的,是依据照真过俗的智慧,因中国的固有文化而显现相应的智慧方法,佛法里还有大量的内容,他无法在过去的中华,现代西方科学的传来,他会显发相对应的西方科学与宗教、哲学内容,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佛法中有无穷的智慧,能够帮助现代的西方科学解决各种问题而提供有效的智慧方法,佛法的现代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现代的中国,他会对这个现代的西方文明产生根本的作用。作为现代中国人,能够打开中华智慧来应用于时代。

见性为禅。这是历代祖师对禅的一个确定。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都如此确定,《坛经》明确直指:见性顿悟成佛。什么是见性?《椤严经》中示眼能见之性来发明心地,此在十番显见中第一番叫:显见是心,而后九番层层递进,皆围绕由性而悟心展开,这个方法一旦掌握了,就会进入顿悟之门,这个门的施设就是顿悟,你掌握着顿悟方法,就能物物上显,头头上明。这会让你开大智慧,比如: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会以悟性的方法,于佛所说的法,善于不分别而契入而了真实义,这个时候,佛所说的一起法,能以一心而大总持,古人名此:解行相应。这里面包含着禅定的方法吗?显然的禅定方法他会应用,这是在智慧的运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与禅定的同异。禅宗的奥秘很多,不入祖门那知宗门之事?

禅,有什么作用?

让心处于平衡的等持的状态,这才是福乐轻安安祥的佳源。一个如猴子一样跳动的心,这种心称为妄心,这能够极大地消耗我们的身心的能量。让心平衡地等持,就能在我们的真心中,等引出微妙的真空之妙德妙能,这种用法,不是说悟道的人才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是功力深浅而已。比如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工人,看起来是机械的劳动,事实上这种单调的工作让他的心处在专注的状态,相对而言他的身心会处在和谐的状态。再比如有的人工作退休了,他就会一下子显得衰老,这就是因为他的心,住在了散落的状态。有一句话说,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在某种层面上,的确如此。很多心身疾病,只要他学会劳动,他都会痊愈 ,这内在的机制就是这种等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的心没有经过训练,是不会用自己的心的。

定心所,在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具备。

定,有许多胜名:等引,等持,三摩地,更为,高级的叫法:圆通,圆觉,妙三摩地。定,有规律可循,有训练的体系存在。常用的定:安那般那,这是修习呼吸的方法。

汉传佛法中顶级的方法:《摩诃止观》,这是一种陀罗尼大定,能总持一切法的胜妙之定。

禅宗的《坛经》,教授自性般若自性大定。

修学国学有门径,而最高的门径无门之门。这种智慧的方法,禅宗的《坛经》,最为微妙。比如,经中教授: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是在讲述开启自性之门的妙秘之法。在中华的历史上,禅宗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大祖师,这不是偶然的,他是与这种智慧的方法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参究这种方法,修学国学,乃至了知身心世界,天地宇宙万物,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前的一念觉照,这种方法至简至易,但也至圆至顿。

对于这个奥妙,我们现在还可以来仔细分析一下:智慧的方法完全不同于西方逻辑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思维方法没法打开,人本性的无尽宝藏。打开我们人人本具的妙德,奥妙就在现前的一念之中,能够离开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所以《坛经》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五,五识也。八,八识阿赖耶识也。此五、八皆现量境,能离念转六、七识,能把握六、七识不妄动,就能打开无量的本性妙德。到现在为止,西方的所有文化,他们还死死的顶着第六意识,以为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根源。他们搞不清本心与意识的关系。他们不知道人人有个本性真空,可以圆照法界。在中华的智慧中,最微妙的就是有无数的训练圆照法界的这种方法。能够获得这种方法,才能够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实相。西方人哪里知道中华智慧的这种妙法呢?西方人从启蒙时代就在学中华文化,但是都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方法,右手取舍来学学中华文化,所以到他们无法全盘接受中华智慧的奥妙。到今天,西方人还无法正视中华智慧的微妙作用。

我们人感官对世界的映像反应,这所有的聚合叫色蕴。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叫受蕴。后面还有想蕴、行蕴、识蕴,观察这五蕴皆空,就能在当下显现本性,这种功夫用多了,就会显现感觉到:性净明体这种状态,在这个地方是悟道的关键。一旦悟道妙净明体这个体,就会了解五蕴就是本体的妙明显现。能够进行这样的观照,就能开启悟道之门,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天地万物,就能用这种悟的方法来照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无法了解自己的意识。这要通过训练,训练的方法,佛教中也止观、般若、离念、定慧等等。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意识的人,就能够开启自己内在的妙德。我们本性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妙德妙智。对于人的这种认识,西方人无法想象。从久远的过去,西方人就学中华,这种古老的智慧,但是到今天他们还没有完全学到,西方人要是完合了解中华的智慧,今天流行文化就不是这种现在的情景。让中华的智慧流布全世界,这还要靠中国人自己。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回答于 2018-07-08 14:42:27

《坛經》的主旨思想是什麽?自从三藏十二部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空性經典和其论著已在大唐相当普及,而更加深入的如來藏光明自性论述的论典却少之又少,然而《坛經》正好补上了这方面论著的不足。使中國的汉传佛教拥有了一部不可多的經论。

《坛經》对中國佛教意義重大,修行者无需众多闻思和修持的情行下,僅僅是依靠证悟者的“直指心性”就可以“见性成佛”的方便方法,在中國汉传佛教中极其少见的。

禅宗以心中“不立文字”或者說不假文字,以了然心性的见地,是以“教【三藏十二部】外别传”之法。换句話說,禅宗非三藏十二部因相乘、菩薩乘所摄,而应是究竟果乘、如來乘所摄的直指顿悟法门。也就是说行者无需如大乘显宗那樣,要经過三大阿僧期劫的漫長歲月之后,方可成佛,而禅宗是追求即生成佛的。所以說《坛經》是一种顿覺、顿超法门,为如來乘所摄的。

禅宗以参的行為,禅的觉性妙力,以一坐之上觉悟自心,终究获得回歸心性本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

禪宗是释迦牟尼佛为方便众生成佛的一个特法,《坛經》是延續了佛陀智慧的结晶,赐予人们的无上至宝,是为上智利根者不可多得的教言和窍訣,也是留给中、下根基者磨礪根性的宝典。她的主旨思想就是:直指心性,见性成佛。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回答于 2018-11-24 22:28:58

像《论语》是由孔夫子的弟子们总结编纂一样,《坛经》也是由禅宗祖师惠能大师的弟子们记录、总结和编纂的。惠能大师本不识字,故《坛经》用文几近白话,其实没有任何玄之又玄、密不可宣的神秘注意,其主旨思想平实直白,任谁都可以理解。惠能大师在其第一章第一节里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表明了其主旨:“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一首四句偈语表明惠能大师的几个观点:

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佛;

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智慧的心性,与佛无二;

佛可顿悟立成,无需累劫修行;

六祖惠能从弘忍大师那里逃出来之后,曾被一个叫惠明的凶僧追上,惠明抢夺衣钵不成,便请惠能讲法,经惠能点播言下大悟之后,依旧要问一句“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可见他即使言下大悟,但是尚未升起信心,越是简单直白的越往往难以让人生信,何况是没有见到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的凡夫们,更难以接受佛与凡夫本就无别的思想,他们总认为祖师们必有不外传之秘宝,有知过往未来、飞天遁地的神通。然而禅宗思想说破之后其实一文不值,所以惠能回答惠明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意思是能够给你说出来的,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如果你自己悟到了,那么秘密就是你自己的了。所以成佛必须依靠自己去悟,而不是别人的教导。

《坛经》是一本讲修行的经书,而不是讲佛法的,它提出的修行法门经后人总结就是四个字“明心见性”,不是念佛,不是苦行,不是施舍,更不是终日枯坐冥想,不是循序渐进,不是博学广闻,什么都不是。只是回光返照,发现自己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便是顿悟成佛了。

值得注意的是,惠能并不赞成所有人都来“顿悟成佛”,每个人的根器有利钝,际遇由不同,并不一定都可以顿悟,如果终日枯坐不事世事图谋“顿悟”又不可得,那就是行邪道,不可与语了。

魔幻时代
回答于 2019-03-06 10:40:01

《坛经》主体思想,还是教人如何见性成佛。

《坛经》里面的境界可以分三个典型的偈颂来分析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偈是神秀大师所作,谈的是常规的修行方式,在用上能够自我完善,但是在自性本体上没有觉悟,所以五祖当时的评语是:“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还没有跟师父学习之前所做,很多人视为经典,但是五祖大师对这句话的评价是“亦未见性”。这只认识到自性的空,没有认识到自性的圆满,可以自在的幻化出一切。

3、【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们来看惠能大师这段偈做出来的时间。正好是慧能听了五祖讲《金刚经》之后,而且在五祖听完慧能说这句偈,就传授衣钵,让慧能成为六祖。说明这段是得到五祖充分认可的。

这句话相对上一段的一切无,谈到了自性的圆满功能,不但本来清净,还不生不灭不动,能幻化出世间一切。这才是圆满究竟的觉悟。

对比看看当初神秀大师做偈之后,五祖大师对他的开示,谈到什么是觉悟的认识:“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

这段五祖的话,与六祖大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段对比,可以知道两者表述的是一样的境界。六祖大师这段就是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阿福686
回答于 2018-09-29 20:35:25

《坛经》为如来藏思想与般若思想的有机结合。 《坛经》以“自性即佛”为核心,以三无(无相、无念、无住)和“一行三昩” 为 主旨;以“顿悟见性”为宗趣。 也就是禅宗初以《楞伽经》(如来藏一系)印心到五祖忍大师以《金刚经》(般若空宗一系)印心,能大师宛成此一结合即《坛经》之出现,也是禅宗特出的标志。 (参考《禅宗七经-序言》) 按祖师判教《坛经》自当属,掇上根上智,绝次第言谈,唯论见佛性的祖师禅一路。 顺便说:关于“佛教中心思想的问题”我倒真给佛学苑学生讲过如果说佛经是世界上最宏富的文章那她的主旨是什么?————即智慧与方便。用多识教授的书名作答就是《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真的你去闻思大、小、显、密,三藏十二部以要言之无外也!不过小乘悲心不圆满;密法从空性智慧中流出的方便特多而已。 我答的比较略,展开的讲无的必要有论典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集》等诸圣哲论典。

以上为净公法语,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然讲席
回答于 2018-11-23 22:14:55

《六祖坛经》是中国本土的成佛经典,所以读前应问问己心,想不想作佛,若还不知道“啥叫做佛”,读也无用,摸象而已。当然,也不需探讨什么主旨思想,因为《坛经》无义,一言多余;《坛经》无说,万言不实;《坛经》入空,无言可达,故它不是一本做学问的书!同理,把《坛经》当佛学研究,是戏弄圣贤;把《坛经》当闲书看,是消磨时光;把《坛经》当神话看,全是自误。

1、佛是“密语”,故《坛经》是说“秘密”的书,秘密说出来就不是“秘密”,怎能口说探讨?故不需问主旨之类的话。

2、法是“无心”,故《坛经》是说“真心”的书,真心既然是“无”,怎能语言探讨?故不需问主旨之类的话。

3、僧是“清净”,故《坛经》是说“无住”的书,无住即是“无识”,怎能起心探讨?故不需问主旨之类的话。

看山跑死马,临渊常畏深。预知妙高处,放下一瞬间------这就是《坛经》了,没有奥秘可言!

供参考。

沧海云帆uDQy
回答于 2018-07-07 15:09:38

六祖虽一字不识,但其天分极高。祖曾言:明心见性既谓佛也。为使人不盲目崇拜,祖称佛、法、僧谓觉、正、净自性三宝也!

外向小红花td
回答于 2022-07-12 01:46:09

《金刚经》十二分,若人尽能,受持,读诵,经及四句偈。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用户2017263777828
回答于 2019-02-04 14:53:41

只传心法,不传袈裟!

孔丘之徒
回答于 2020-05-06 15:32:36

《坛经》的主旨思想是六祖惠能首倡的“明心见性”和“见性成佛”。

在禅宗南宗看来,修行佛法不是困难之事,只需心在即可。“菩提自性”(《坛经》),每个人天生具有佛的觉悟和智慧。“不离自性”,世人只要依赖自己的本心,无需念经打坐等修行即可达成佛道。如此,修行佛法不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佛土在人心内,有善念,自然清净无尘。

神秀的禅宗北宗主张“坐禅观净”之渐修渐悟,而惠能的禅宗南宗强调“见性成佛”之顿悟。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北宗以为“定”和“慧”是两个不同的佛法,而惠能认为“定”和“慧”实际上是一体,是同一佛法。“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北宗以为坐禅为相,是修禅的坐姿。南宗认为坐禅非相,乃是“禅定”。

惠能之“顿悟”由五祖弘忍“顿教”发展而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顿悟的字义易解,行之不易,“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 )感受和领悟是瞬间可见之行为,但是无法离开过去时间之积累。我以为,顿悟只是惠能因凡人之畏难而提出,北宗的渐修渐悟可能更实际些。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做人要谦虚,不要浮夸,讲求礼义,不逞私欲。《老子•二十二章》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诚全而归之。”不自我表现,所以能显出明智;不自认为正确,所以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劳;不自满,所以能恒久。慧能之意和老子十分接近。

读《坛经》或其他佛经,宜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比如,读郭朋的《坛经校释》后,知道现在可见的《坛经》中就有一些矛盾之处。其二,佛性离儒家理想人格还有一段距离。“佛言:善根有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法是不二之法”,但绝不是中庸之道。虽然儒家讲人之性有“善”和“恶”两种不同见解,但是一样地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人性本无等差。对于普通人来说,佛教的佛和儒家的圣人都很难成就。“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如果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或许我们可以从虚空(不是空虚)自己的心开始人生的修行。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