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怎样正确地看待“五胡乱华”那段历史?

怎样正确地看待“五胡乱华”那段历史?

问题补充: 网络上有不少假历史人,心底充斥着狭隘的皇汉意识。“关河南望”即是一例~在有关“五胡乱华”的描述中,他有这样的文字:“入侵中原的胡人…自然带有他们的兽性,带有他们祖先和民族的兽性。他们做了皇帝不把子民当人,这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段文字,显然将历史责任归结为“胡人的兽性”了。这样的历史观是否正确呢?

1041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6-03 04:15:42
共有16条回答
卓尔艾米
回答于 2019-05-05 14:39:28

要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来研究。尤其不能用今天的民族团结来绑架历史,以至于影响对历史问题的研究。


要看清五胡乱华本质必从五胡危害和起因方面来加强认识。

五胡乱华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尤其是包括了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政权,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乱华”并非某些人所说的“兄弟之争”。正确评价历史应从历史环境出发,当时的五胡对中原的“乱”象是有战争责任的,具体说对中原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

因为五胡乱华的危害巨大,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大破坏性,大毁灭性,大屠杀性。


古时候,北方的胡人,都是游牧部落,具有极大的攻击性,野蛮性,落后性,其每一次进攻所造成的杀戮都是“赤地千里”,结果导致人口锐减。更由于战争不断,田地荒芜,饥荒遍地,民不聊生,发生人口迁移。这种背景下,“衣冠南渡”的中原人民被迫四处迁移,逃避战火。

由于极大的破坏性造成了极大的毁灭性,中原人口损失惨重,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甚至有灭种的危险了,一个叫“冉闵”的人,振臂一呼,以“杀胡令”感召中原人民反抗胡人的进攻,所谓“以暴制暴”,用更凶狠的杀戮进行反击。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五胡的每一次对中原的进攻,都是带着深深地伤害而来,这种巨大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不是来搞建设的,即,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那么,五胡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会发现,五胡的部落部族文化特征决定了其野蛮性和攻击性、破坏性!

其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游牧部落在草原上的“不断重组”,衰落则解散,强盛则聚拢,不同部落部族之间,互相吞并,战争不断,加之草原上的生产资源本身就匮乏,“胜者为王”,用拳头说话,继承了“森林法则”的弱肉强食属性,他们本来就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抗争中,造就了他们一身的“生存本领”,这种本性促使他们具有极大的进攻性,通过对弱小力量的吞并,和对中原的近乎“疯狂”的掠夺,以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源。

事实上,人畜的大量攫取,对中原的一步步占领,就是他们攻击性和野蛮性的必然结果,最终解决了部落部族的生存空间问题。

其二,中原王朝被迫反击,“长城”见证了一段血泪历史。


古时候,交通不便,而游牧部落部族具有天生马背民族特性,他们逐草而居,居无定所。为获得大量财富,富裕的中原王朝,常常因此受到他们的攻击,而“长城”自然成为防备马背民族的最好手段。

由于马背民族擅长骑马,来无影去无踪,古人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长城上的“烽火台”在面对五胡入侵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五胡乱华,为什么是一场灾难呢?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马背民族能征惯战,离不开宝马,战时,特种部队的特殊奇袭武士还会有两三匹马增加脚力,整支军队运动作战,就如同一支现代化的机械军团流动作战,他们效率极高,日行几百公里长途奔袭,轻轻松松,取得战果就撤离战场,能获得战场主动权。相比较,中原王朝缺少战马,良马更是稀缺品,打仗的时候捉襟见肘,难免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长城,无疑迟滞了胡人部队的进攻节奏,为中原王朝输送兵力提高效率、提升战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三,五胡乱花的本质是“侵略”,是生产资源争夺战,不能简单理解为“兄弟之争”。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生产力严重不足的古代,民族间的“侵略”战争是一种常态,他们往往通过毁灭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种争夺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经年累月”的持久性特点。所以,往往是两败俱伤,而这样的摩擦注定让彼此都是伤痕累累。

有人质疑,古代会有侵略战争吗?

回答是肯定的!

侵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侵略,指近代国际法兴起以后,国与国的战争。广义的“侵略”,泛指我国古代边疆部落部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性质的战争。

这种战争无论是其破坏性还是其奴役性,都带有侵略性质。

所以,古代主动发起战争的边疆部落一方对中原地区的掠夺性质的战争都是侵略性质的。包括,文化侵略,经济侵略和领土侵略等多种形式。

其四,有人鼓吹“胡风汉韵”,把古代野蛮的胡人政权美化为“尊称”,是言过其实的。


事实上,华夷之辨,自古有之。

为什么?这不仅仅是正统之争,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坚守和反击。

一个“胡”字,饱含了多少中原人民的心酸历史。

“胡作非为”、“胡搅蛮缠”、“胡思乱想”、“一派胡言”、“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拼乱凑”。。。。这些成语都深刻地记录了古代胡人“胡闹”的行径,即以“野蛮、残暴、愚昧和落后”状态,对抗中原文明。这就是教科书所谓“兄弟之争”的实质。

其五,五胡入主中原,既是民族内迁,更是蛮夷主动汉化,寻求中原文明的结果,客观上达成了民族融合的结果。


事实上,五胡乱华的一百多年里,胡人主动或者被动汉化,并融入中原文明的汪洋大海里。

这里面,尤其需要浓墨重彩写一笔的就是鲜卑人!拓跋珪的鲜卑主动汉化,为民族融合的光辉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历史可以翻篇,但不能遗忘!尊重历史,就是正视古代民族的发展历史!不管是胡人还是中原人,他们都追求文明,向阳而生,虽有杀戮,必须谴责,但殊途同归,万径归宗!

众多胡人最终注入中原文明的海洋!

正所谓印证了一个定律,“夷入华夏则华夏之”的道理!

总之,“五胡乱华”是在古代生产力极其落后状态下发生的战争状态,是破坏性的,侵略性的,甚至于是毁灭性的,但最终形成了民族交汇,这不是兄弟之争,而是战争,杀戮!而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生存空间的争夺,而野蛮愚昧的杀戮都改变不了最终“融合”的归宿。

孤叶徐飞
回答于 2019-05-03 23:37:32

@_afiniafi_ 邀请。

问题是:怎样正确看待“五胡乱华”那段历史。要正确看待,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五胡所处环境,及中原变化。等。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瘟疫,中原人口大量减少;西晋统一后,由于人口不足,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很多边地豪绅雇佣了不少少数民族,也就有不少少数民族进入西晋统治区;这些少数民族实际上已是晋朝臣民,但由于这些民族还保持有原来的习俗,长期来是受到压迫和歧视的。

五胡主要指:

匈奴;在两汉打击下,不服的被打跑,臣服的内迁,在北方长期与汉人混居,汉化程度高。

鲜卑;匈奴在两汉打击下,大多离开蒙古草原,鲜卑从大兴安岭迁入;后臣服晋朝,并接受汉化。

羯;或匈奴分支,或西域迁入,大多于汉人豪强家为奴,接受汉化。

氐;长期受汉人豪族雇佣,汉化很深,主要在川西。

羌;陇西部族,不少受汉人豪族雇佣,汉化很深。

西晋“八王之乱”,平民死伤严重,已没有足够的男丁当兵了;有些军阀为解决兵力不足,雇佣胡兵,鲜卑等族即卷入战乱中。

氐族不满汉人政权的压迫,暴发起义,攻占成都,建成(汉)王朝。

匈奴领袖刘渊看到,中原长期战乱而空虚,自认是汉朝刘氏血亲,为恢复汉朝江山而造晋朝的反,因而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幂。

所谓“五胡乱华”,只是由于西晋朝庭内乱,而对社会失去控制,进而引发的大战乱而已。

至于中原战乱的主角多是五胡,是因为西晋朝庭所能控制的男丁,要么死于内斗,要么随着“衣冠南渡”了,剩下的属未迁的豪强自保的力量;因而,中原成为五胡的政治舞台,五胡之间,为争夺中原的统治权,相互攻杀,难顾江淮之南的东晋朝。

五胡的表现是宽仁、还是野蛮呢?五胡即保留有部分胡族习俗,也多少接受过不同层度的汉化;五胡自身人口少,需要人口增加实力,不会乱杀,但反抗者也决不手软;比凶残,比不过汉人间的内斗;比仁慈,也没有汉人的仁义思维;“五胡乱华”与军阀混战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原族群原以“华夏”自称,且随着朝代更换,以朝代相称,如秦人、汉人、晋人、等;五胡入华,以汉人为荣,并以汉人称中原人;随着历史发展,中原人从自称“华夏”,到被称“汉人”,逐步接受了“汉人”这一称谓;近代,更是在“汉人”这一称谓上,确定了“汉族”这一族名。

所谓“五胡乱华”,不过是一个,大战乱和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历史时代。如要详细了解,请看正史。

左正章sein
回答于 2019-05-03 12:23:29

感谢afiniafi先生的邀请,我水平有限,谈谈自己的看法。

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史,要对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夏王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国家形态和民族变迁以及古代中国文明有正确的观念。

1.“五胡乱华”不是侵略、反侵略史,不能用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侵略”概念套用。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不是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现今中国境内的一切古代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王朝国家”,都是“中国历史”,因此我们有了“治(大一统王朝)”和“乱(多王朝、多政权分庭抗礼)”,“治”者如汉、唐、元、明、清,“乱”者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征服战争”,不是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侵略、反侵略战争”,因此,“五胡乱华”的本质是王朝征服,与之前的春秋战国、之后的五代十国是一致的。用近代国际法意义上“侵略”概念硬套“五胡乱华”(以及之后的蒙元入主、明清鼎革)要么是水平有限头脑不清,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妄图隔断中国历史权益、危害当今中国的现实利益。

2.“五胡乱华”是今天汉族形成的客观历史事件(条件),不是有了今天的汉族后才发生了“五胡乱华”,二是有了“五胡乱华”才有了今天的汉族。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是“活概念”而非一成不变,由氏族到部落,由部落联盟到民族,民族是人群融和的产物也是人群融和的过程。无论一些人喜欢与否,历史事实不会改变:汉族以及全体中华民族,都是中国历史演进发展的产物,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进一步要明确:汉朝之前的商人、周人、秦人、楚人,汉朝之后中原的“汉人”以及南方的“蛮”、北方的“胡”,都是今天汉族及全体中华民族的祖先,今天的汉族传承着历史上包括“胡人”在内的诸多文化,是典型的文化民族, “五胡乱华”是形成今天包括汉族在内的诸多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因今人的喜好而转移。

3.中国是文明型国家,“胡”、“汉”不是血缘因素而是文化概念,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风汉韵”才是中华,“胡,天之骄子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尊称(古代中国,不是什么北方民族都资格称“胡”的,就像不是所有南方民族都能称“汉”),“胡”文化是现今中国文化的源泉之一,是中国历史的内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回溯1500年前的南北乱世,唯有以武川军人集团、关陇贵族集团为代表的“亦胡亦汉、半胡半汉”的“新汉人”有能力实现国家一统,杨坚、李世民是其代表人物,其后的隋唐盛世,也彰显了中国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最后,吐槽几句,现在有些可笑的人,鼓吹什么“冉闵大帝”,“大帝”是你们封的吗?冉闵至称自己是“天王”,怎么到你们这里就成“大帝”了,还“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了,你见过在传统历史文献中没有本纪、列传的“千古一帝”吗?不是今天的历史课本忘了他,是古人(特别是南北乱世之后的唐代史学大家)都不屑记录他。实在没词了,还经常在一些垃圾网文下打上俩字“武悼”,好好看看历史,冉闵谥号“悼武天王”,你们这“武悼”是什么意思?什么胡人拿着汉人女子当军粮,谓之“两脚羊”,你信吗?大规模的食人事件,这些与人性、常识相悖的所谓“历史真相”出自哪里,有文献记载还是有考古记录?更可笑的是,冉闵登高一呼,一纸所谓的“杀胡令”就使得在灭种边缘的汉人实现了大反杀,把胡人杀光了,你信么?一个存在了两年时间,地区不过今天三五个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古代军阀政权有如此的动员能力、武装能力?谁信谁弱智!……

不多说了,水平有限,希望afiniafi先生斧正一二,感谢邀请。

2019年5月3日

好人吉姆
回答于 2019-05-05 21:41:51

这段历史我不是很了解所 以我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所谓“五胡乱华”是指西晋时期五个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可否认在这过程中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大批汉人南迁,但也间接的极大的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少民的汉化让原本有些单一的汉文明更加多元化,汉民族借鉴也学习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果以我们今天21世纪的历史观来看这未必不是件对中华文明发展有利的事情。

心向青山
回答于 2019-06-26 01:35:35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五胡乱华,由匈奴人刘渊和氐族人李雄起兵造反开始。

刘渊起兵于山西,李雄起兵于四川,他们建立的政权国号都是“汉”。

我想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1,他们本就生活在长城以内的华夏传统文明区,与华夏族杂居,其内附始于汉朝。

以匈奴为例,公元91年窦宪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从此汉朝的北方草原不再有匈奴存在,南匈奴则内附于汉朝,进入中原。

三国之时,曹操将南匈奴全部安置在山西境内,并划分为五部,以汉人进行管理。

晋末八王之乱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匈奴人便是其中的一支,但匈奴的崛起并非要返回草原,而是按照中原的方式称帝,刘渊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刘邦以下汉朝皇帝的神位进行祭祀,这说明匈奴人对汉朝的认同度是很高的。

2,刘渊和李雄均以“汉”为国号,这与此前游牧民族的南侵有很大的不同,这本身就是汉化的结果。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杀戮,农耕民族内部、游牧民族内部、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无不如此。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死亡的人数丝毫不比永嘉之乱后的五胡乱华少,所不同的是三国之时汉人尚能压制匈奴等族,而到晋末则做不到了,公平的说,在一个乱世,汉人可以起兵造反,胡人同样也可以。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合已经生活在中原的各族。

3,最终解决问题的是北方的鲜卑人,而并非衣冠南渡的南朝。

鲜卑人在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北魏等许多政权,最终由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的汉化完成了五胡与华夏族的融合,这便是隋唐的由来。

华夏文明历数千年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宋朝的法统同样源自北魏~隋唐,直接继承于五代时期沙陀人的后唐~后晋~后汉,我国从来不以血统来界定华夷界限。

跳不出以汉族中心的史观,便无法理解隋唐建立的渊源,更无法明白今日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

4,五胡乱华也好,三国鼎立也罢,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受苦的也总是百姓。

心向青山
回答于 2019-06-26 01:35:35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五胡乱华,由匈奴人刘渊和氐族人李雄起兵造反开始。

刘渊起兵于山西,李雄起兵于四川,他们建立的政权国号都是“汉”。

我想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1,他们本就生活在长城以内的华夏传统文明区,与华夏族杂居,其内附始于汉朝。

以匈奴为例,公元91年窦宪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从此汉朝的北方草原不再有匈奴存在,南匈奴则内附于汉朝,进入中原。

三国之时,曹操将南匈奴全部安置在山西境内,并划分为五部,以汉人进行管理。

晋末八王之乱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匈奴人便是其中的一支,但匈奴的崛起并非要返回草原,而是按照中原的方式称帝,刘渊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刘邦以下汉朝皇帝的神位进行祭祀,这说明匈奴人对汉朝的认同度是很高的。

2,刘渊和李雄均以“汉”为国号,这与此前游牧民族的南侵有很大的不同,这本身就是汉化的结果。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杀戮,农耕民族内部、游牧民族内部、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无不如此。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死亡的人数丝毫不比永嘉之乱后的五胡乱华少,所不同的是三国之时汉人尚能压制匈奴等族,而到晋末则做不到了,公平的说,在一个乱世,汉人可以起兵造反,胡人同样也可以。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合已经生活在中原的各族。

3,最终解决问题的是北方的鲜卑人,而并非衣冠南渡的南朝。

鲜卑人在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北魏等许多政权,最终由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的汉化完成了五胡与华夏族的融合,这便是隋唐的由来。

华夏文明历数千年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宋朝的法统同样源自北魏~隋唐,直接继承于五代时期沙陀人的后唐~后晋~后汉,我国从来不以血统来界定华夷界限。

跳不出以汉族中心的史观,便无法理解隋唐建立的渊源,更无法明白今日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

4,五胡乱华也好,三国鼎立也罢,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受苦的也总是百姓。

Renai55ance
回答于 2019-05-09 00:21:20

泻药

人在中国,没坐飞机

不是985211的历史系研究生/硕士/博士/教授

题主问怎么正确看待五胡乱华,那么什么是“正确看待”?就我理解是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

五胡乱华起因是西晋内乱,使国力被大量损耗,无力抵抗北方蛮族的进攻,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冰河期,蛮族纷纷内迁。

五胡乱华开启了汉族与北方诸民族的战争,一方面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受到了中亚地区的文化输入,比如波斯教的传入;战争方面带来了新的骑兵战术;由于北方百姓与世族的大量南迁,让江南地区愈加繁荣,给思想家的活动提供保障;北方地区开始了民族融合,出现了很多胡汉混合的朝代,直到隋朝才融合完成,此时胡人文化以给北方汉人带来了巨大影响,陇西李氏就是鲜卑化的汉人;另外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化交流给当时的文化带来了生机,石窟就在那个时期大量出现......

那个时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更加多元的文化、宗教。交融时出现的冲突已成为过去式,而其结晶却成为了瑰宝,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赵永志67
回答于 2019-04-28 22:00:18

西晋惠帝司马衷本就智商不高,又有一个又丑又喜欢政权的皇后贾南风,恶后贾南风引起了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彻底动摇了西晋的政权统治。才有了永嘉之祸,五胡乱华的黑暗年代。

五胡乱华是指羌丶鲜卑丶氐丶匈奴丶羯五个少数民族,对中原百姓进行的长达百余年间的残酷民族压迫和统治,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行了极大的破坏,使中原地区汉主体民族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屠杀,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虽然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是对人民和社会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忘记历史就是犯罪
回答于 2019-05-07 23:19:49

不管是《汉胡乱越》,还是《五胡乱华》。仅仅是民不聊生时的战乱而已,至于屠杀,中原强时,也这样屠杀周边胡夷蛮越胡的。胡屠汉,汉屠蛮越而已。

田园生态
回答于 2019-06-05 13:50:00

中华民族的灾难时期,落后就要挨打。

古玉东兮堂
回答于 2019-06-05 18:25:09

对中华文化是一次极端的打击!从出土文物看,中国的许多生产技术如纺织、铜器、玉器制造大幅后退,纹样、图案与汉代形成了明显的断层,汉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不断如缕地延续了下去,但是随着汉代世家大族被消灭殆尽,五胡乱华以后便进入了世俗时代,图样中花花草草的具体形象大行其到,那些抽象、神秘从中华名族古老信仰中传承下来的图案消失了,以致于到唐宋人民已经无法理解它们的含义了。动乱中的百姓向佛教求助,缓解现实中的痛苦。五胡乱华之后,佛教在中国扎根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五胡乱华对中华文化来讲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沉沉相殷
回答于 2019-04-28 22:04:44

那时候的汉人生存太艰难了

观史讲堂
回答于 2020-05-22 18:08:18

这个问题三郎来和大伙儿说说。

怎么看待五胡乱华这一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动乱时期?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以及这段时期对后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乱华结果

我们直接来看100多年的五胡乱华后都有哪些主角:

成汉 (303-349) 氐族

前汉 (304-318) 匈奴

前赵 (318-329) 匈奴

后赵 (319-351) 羯族

前凉(320-376) 汉族

前燕 (337-370) 鲜卑

冉魏 (350-352) 汉族

前秦 (350-394) 氐族

后燕 (384-409) 鲜卑

西燕 (384-394) 鲜卑

后秦 (384-417 ) 羌族

西秦 (385-431) 鲜卑

后凉 (386-403) 氐族

南燕 (398-410) 鲜卑

西凉 (400-421) 汉族

北凉 (397-460) 匈奴

南凉 (397-414) 鲜卑

北燕 (407-436) 汉族

大夏(407-431) 匈奴

东晋(317-420 )汉族

这些主角去哪儿了?

1、被灭杀了一部分人口

2、剩下的人口被取代的政权征服融合了

结果:公元439年,北魏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华北,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乱华影响

1、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西晋内部爆发了血腥的八王动乱,朝廷不能有效地对抗境内的游牧民族,异族入侵残引发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在此时期,汉人被驱逐到南方,带过去的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人口。

2、近似毁灭性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倒退!

3、佛教兴起

本来佛教作为外来的教派,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中原王朝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

后赵建武元年,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始,逐步普及从一个小教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三教之一。

4、民族大融合

乱华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羌、氐战败後被大量屠杀、征服、融合。

结语和回答:五胡乱华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认同,比较有代表的就是冉闵具有针对性的反抗。政治思想上的转变:经此动乱世家大族几乎被涤荡一空,政治制度从先秦时期的士族统治逐渐发展为科举制(由终结南北朝的隋朝正式施行),增加了底层社会的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不管有怎么样的好处,对当时的百姓来讲都是浩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果想了解更多五胡乱华产生的原因,三郎主页一篇文章专门讲了,欢迎前去斧正。

三郎就说到这儿,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和关注,这是三郎继续为您带来精彩内容的动力!有什么有趣的历史问题记得喊我回答哦~

博学的山雀QQ9o
回答于 2019-06-30 11:00:40

带来了各种文化,物种,美食,使中华文华更加丰富多彩。无五胡乱华,我们还在“击瓦罐而歌”。

长线是金l
回答于 2019-06-25 22:57:15

如何中国不是赤色的,五胡乱华仍然是五胡乱华,

愉悦的暖
回答于 2019-06-30 11:19:03

忘记历史就是犯罪!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