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如何学习书法中的“势”?

如何学习书法中的“势”?

问题补充: 如何理解笔势的美和学习的难度?

1050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交通
更新于 2023-05-28 08:25:22
共有5条回答
麓风轩
回答于 2018-07-28 21:15:24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势是事物的整体上的形势,走势,是一股主导性的力量,所谓笔势,就是点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笔势与笔意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中一开头谈到了纵横聚散的笔势问题。

行书、草书中的笔势教容易理解,楷书创作中如何营造“笔势”,我们来学习借鉴颜真卿的技巧。


点画本身具有笔势,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都是势!除了点画本身的“势”之外,点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都存在“势”。

书法创作中如何营造“笔势”呢?‍

可以说书法创作中营造笔势关系,有助于使作品产生和谐统一、笔脉贯通、生动活泼的气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草书与行书的笔势比较好强烈,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多用萦带牵连。而其他字体内在的笔势,就比较难以理解了。下面就以最难理解笔势的楷书为例来具体说明:

一、‍点画间的呼应生势

范字中,如“沙”字、“净”字中的三点水,因为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再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下俯,收笔后的出锋也都向下。但是第三点写完之后的奔赴方向是右上方的一点,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

“沙”字中“少”字旁边的两点,左点取仰势出锋转右点,而右点取平行出锋之势,启撇画起笔之处。“净”字右部“争”字上的短撇和点共四画之间的承启关系十分清晰。

二、‍单字中的连贯造势

范字中,“心”、“正”、“以”三字,全字的点画全部有十分明显的启承呼应关系,使整字看起来笔画连贯、气脉通畅、笔势十足。再看“求”字,承启呼应的整体关系也很明显,它是“纵横聚散”四种中典型的“聚”势。

三、顺势变画增强笔势

在篆书和隶书中“冠”的“拖宝盖”头和“宇”的“宝盖头”之横钩以及竖画末尾的挑钩都是没有的。这种钩画是到了楷书中才有的,那是因为要承接下一笔画才增加出来的顺势特征。

以上是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当中的笔势分析。当然,在行书、草书的创作当中,笔势问题就更加明显了,可以参考以上所述。欢迎书友共同探讨。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千年兰亭
回答于 2019-01-18 15:08:43

在偏远的山寨,农民把水从山上引至山下有一种方法,他们把竹子剖开,从山上一直架至山下,让水顺着竹子流至村中。

这就是巧妙利用了水的势能,前呼后应,顺势而下。

书法中的笔势也与此类似,是使毛笔在点画运动中产生的势能,上一笔收笔时所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笔落笔所利用,这样两笔之间便产生了呼应。

笔势在一件作品中,痕迹并不显露,但可想象出来,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名家高手善于利用这种势能,有意制造和加强这种势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让字与字之间充满有形的牵丝与无形的呼应。

笔势的表现有时可狭义理解为呼应。草书更现体现笔势,它不仅体现在单字的结构上,更明显地体现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上。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狂喜淡墨a
回答于 2019-01-18 21:33:43

如何学习书法之势?

笔致轻妙,之势,古人杨守敬评虞世南《积时帖》云“下笔如天马行空,”之笔势
清进士翁同龢,曾为光绪为师,其书天骨开张之势,为两代皇帝其间书家第一。中年极力于颜鲁公之遒劲浑厚
那么如何学习书法的“势”。书法有势,通俗地说笔法中有势,首先视书体而言,隶篆气象则有古朴大气之势,碑体则有多变峻峨,之势,草书、形书、楷书皆有其不同的书势。

因此根据选择不同之书体之势,厘清风格,便于一步步颖悟和学习,主要是通过在书写创作实践中探索,寻找技巧,寻觅规律。

另外不同书家有不同的书之笔势,简单比方米体具个性之刷笔,痛快于风樯阵馬,疾如驰骏,之势。由此书法中的势,在毫端的笔法中。注重心远笔法之揣度,是谓学“势”之看点,另外用墨也乃非常重要,枯湿浓谈,皆能影响笔势的张驰,轻重急缓之笔势。

总之,练中悟,悟中创作。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撮而得也。

林庆逢
回答于 2019-01-20 15:49:31

我觉得取势很难学,主要还是天性使然,即使单字结体或整篇章法取势,依靠的还是与生俱来的出手,学养在其次。


墨海书童
回答于 2018-07-17 22:40:45

势这个字不好说,各人理解不同,下面我来用简单话说说我对势的理解。

现在说到势很多人拿行书,草书来说明,我感觉各种书体都有势。

一句话:

单个笔画产生的势,笔画搭配产生的势,笔画书写速度产生的势,通篇气韵的连贯度产生的势。

见下图。

春和风的丿和弯钩的笔画。


景字的两点。



行草书的图片,我就不拍了。


静如磐石,动如游龙。静动相生,其妙自显!

哈,能力有限,个人愚见。多扶正。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